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欢迎来到中国埋线医学网!
埋线挂图
疼痛病证针灸治疗机理
更新时间:2016-04-19 11:25:58  |  点击次数:2387次

 针灸治痛的机理是什么? 怎样才能发挥出更好的镇痛效应? 仍是当今国内外医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想从中医的传统认识观点来进行探讨, 从中摸索出一套治疗规律。
  1 针刺治痛的机理和途径
针刺治痛的机理是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 改善气血的运行。它主要是通过两途径来实现, 一是纠正和消除产生疼痛的病理因素,

二是阻断痛觉的不良循环。这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发挥作用。
 1.1 消除病理因素: 疼痛是许多致病因素都可导致的病理表现, 这些致病因素通过一定方式作用于机体后, 引起不同性质, 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 使疼痛在许多病患中具有极强的普遍性和复杂性。然而, 导致疼痛的病因虽多, 但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中医对疼痛的病机已有明确的定律:
“不通则痛”。气血运行障碍是疼痛的病理基础, 疼痛是气血运行障碍的外在表现, 两者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针灸治痛就是在审病求因的基础上, 着重于调整气血的运行, 改善产生疼痛的病理条件,这是一种消除病因的治本方法, 也是针灸治痛的首要途径。对各种外邪引起的气血运行障碍, 针灸通过选择相关的经穴, 施以适当手法, 驱散外邪,阻断它对气血运行的影响。如外感风邪, 导使的营卫不和, 针刺风池、曲池、外关等穴, 可以疏散风邪, 使营卫调和, 气血畅行。寒邪侵袭机体, 脉道拘急, 气血涩滞, 在有关经穴上施以烧山火的手法,或灸“灼”热熨, 或火针温通, 都可以起到助阳散寒, 舒缓筋脉, 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
对各种内伤引起的气血运行障碍, 针灸可以调理脏腑功能, 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 改善气血运行。如针灸可以通过疏解肝郁, 调理气机, 而治疗肝气郁结的胸胁疼痛; 针灸可以通过补益心气, 温通心阳, 治疗心阳闭阻的胸中痹痛。另外, 针灸具有调理胃肠, 消食导滞的功能, 对饮食不节, 食积内停所致的脘腹胀痛也能够疏理气机, 缓解疼痛。
由此可见, 无论外邪、内伤等各种病理因素所导致的疼痛, 针灸都可以通过消除病因, 阻断病理变化对气血运行的干扰, 起到治痛的作用。
1.2 阻断痛觉的反应:针灸治痛的作用, 单纯的用消除致病因素, 改善病理变化去解释是不全面的。因为在针后几分钟内或更短时间内止痛,瞬间将病因和病理变化消除是不容易的, 而取得镇痛效应, 只是对痛觉反应的阻断。
疼痛是一种感觉机能, 按照中医的理论, 感觉属于“神”的活动, 由心所主宰。《灵枢·本神》篇中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 说明一切感觉都是心感受到刺激传导后而发生反应的。心主血脉, 当气血运行发生障碍时, 心必然会有所感受, 使神的功能失调而产生疼痛。而针灸的刺激作用于机体后, 也可传导于心, 阻断和转移心对疼痛性病理变化的感知, 从而使疼痛消失。
针刺对痛觉反应的抑制, 不单是缓解症状, 解除痛苦。它也可以通过刺激唤醒心的功能, 直接影响病理变化, 将血液灌注于脉道, 帮助改善气血的运行, 保持经络脏腑的正常活动, 把疼痛的病理过程引向良性循环。临床上采用安神宁心, 通调血脉的方法治疗疼痛,可以大大提高疗效。
针灸治痛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的, 但必须抓住改善气血运行障碍这一主要矛盾, 采用相关的经穴和适当的针刺手法, 才能达到有效的治痛目的。
2 针灸治痛的取效关键
针灸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勿庸置疑, 但临床运用有时并不都能取得明显的效应。因为无论在辨证选穴还是施用手法方面, 针刺治痛都有特殊的要求。要想激发经气, 使气通畅, 必须辨症定经, 循经取穴, 使症、经、穴三者相适应, 再根据病人的体质状况给以适当的刺激。让针刺的感应上下出入,直达病所, 才能使凝滞的气血得以宣散, 瘀阻的经络得以通畅。
2.1 辨证定经, 循经取穴: 中医对针灸治痛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 历来一直强调针灸治痛必须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 运用“辨症定经”、“循经取穴”这个法则, 只有把疾病的属经搞清楚,才能选穴准确。激发失调的经气, 收到明显的治痛效果。
     临床上常可见到, 腰部扭伤后, 疼痛部位在脊柱, 同时在督脉经穴上出现压痛, 这表明督脉的经气不畅, 针刺龈交出血, 可以疏通经气, 立见功效。
如果扭伤后压痛不在督脉经穴上, 而在脊柱两侧的部位, 再刺龈交效果就差, 因为在足太阳经而不在督脉, 针刺委中就能立止疼痛。同样道理, 落枕颈痛的病人, 凡项强不能左右回顾的, 病在少阳经, 刺中渚, 绝骨而有效; 凡项强不能前后俯仰的,病在督脉, 刺风府, 承浆而有效。这些都表明了辨症定经, 循经取穴的重要意义。
循经取穴已被多数人公认是治痛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 这既是根据经络有通调阴阳, 运行气血的生理功能所决定的, 也是根据经络具有疏通人体表里内外的联系功能来实现的。如果不明经络,不知病位, 就不能取得迅速、显著的治痛效果。在治疗内脏疾病的同时,也要根据经络所到达的区域来选取穴位。一般说来, 足三里治以胃腑为主的疼痛, 阳陵泉治以胆囊区为主的疼痛, 上巨虚治以脐两侧为主的疼痛, 下巨虚治以脐中心为主的疼痛, 委中治以膀胱区为主的疼痛, 若上窜动无常,痛无定处, 取委阳效果最好。这些都为针灸治痛提供了选穴的规律性。
2.2 控制感传, 气至病所: 针灸感传是治痛取效的前提, 尤其“气至病所”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临床实践证明, 针刺后所产生的不同感应, 如果任其自行存在, 或朝任意方向盲目传导, 就不能达到“气至速效”的目的, 只有使针感沿着一定方向, 通过一定距离到病痛部位后, 才能收到针下痛止的效应, 因此务必要控制感传, 使它按着要求进入病痛区域, 这就要注意研究针刺手法上的功夫。针感传导的好坏, 与针刺的深度和方向有一定的关系。
刺激过浅, 针仅刺入皮肤, 一般出现痛感; 刺入浅筋膜层, 也只出现轻胀感。要使感传进入病所, 就必须刺入一定深度, 并酌施以捻转、提插。尤其是四肢部位的内关、郄门、三阳络这些镇痛作用较好的穴位。一定要把针刺到深部肌层的有效深度。至于针刺方向,通常将针尖斜向病所, 才能控制感传的方向。
感传大多数是呈“双向性”传导, 但针刺治痛的目的是只让针感传向病痛区域, 这就需要采用按截封闭的方法, 使它呈单向传导。具体操作是用大拇指按压在不让感觉传导方向的部位, 用力要强, 以截住经气。如针刺合谷穴治疗牙痛, 需要针感向上传导, 就用大拇指按压住合谷穴的下方, 以阻滞针感下行, 使它只向头面部上传。
一部分病人的感应仅在局部, 不向远处放散,需要用手指沿着经络循行路线揉按、叩击、爪切,以帮助经气运行, 引起得气, 趋向病所。
        在针刺过程中, 如果能注意运用龙虎交战、青龙摆尾等针刺手法, 往往能收到更显著的治痛效果。《针灸·聚英》中说:“苍龙摆尾气交流, 血气奋飞遍体周, 任君疼痛诸般疾, 一插须臾万病休。”
在针感不易跨过的关节部位, 还可以运用“通经接气法”。即在感传终止的部位上再刺一针, 促使针感再往前走。如仍未传至病所, 可再刺一处,直到针感上达病所为止。
 【本文来源】陕西中医2003 年第24 卷第3 期   王焕英
(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网站)

 

 


QQ在线客服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