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欢迎来到中国埋线医学网!
穴位埋线
埋线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更新时间:2016-04-15 17:18:54  |  点击次数:2123次

传统针灸治疗以经络学说为基础,主要利用反复多次的针刺或艾灸等方式刺激经穴取得治疗效果。除了临床上最常用的针刺和艾灸疗法之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针灸医学正在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创新。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穴位埋线疗法,采用穴位线体植入的方式,借助埋入线体对穴位持续刺激作用替代传统针灸治疗,这不仅是传统针具的革新,同时也是治疗模式的重大改进,埋线疗法使针灸治疗从短效反复治疗模式发展到了长效治疗模式。
很显然,这种新型的治疗模式有两方面的治疗优势。一是获得了持续刺激效应,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刺激效应易于积累产生疗效;二是从技术操作上,由于1周~2周治疗1次,方便了患者就诊治疗。但是传统埋线疗法有一定的创伤性,患者难以接受,因此限制了埋线疗法的临床推广应用。近年来,微创埋植医疗器械的出现和新型线体的发展使埋线疗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微创埋线阶段,使埋线疗法在发挥本身优势的基础上,减轻了患者痛苦,增强了安全性,拓展了埋线疗法的临床应用范围。在针灸医学研究方面,微创埋线疗法为针灸学标准化和规范化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发展埋植材料的发展方向,在针灸医学的创新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1 微创埋线的发展历程
微创埋线技术的发展包括技术发展、针具和材料发展以及治疗领域的拓展。微创埋线技术基于针灸治疗中的“留针法”。“留针”是针灸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毫针刺入穴位,行针得气并施以或补或泻手法后,将针留置在穴位中可加强针刺感应和延长刺激作用,还可以起到候气与调气的目的,这对于提高针刺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一些慢性疾病治疗中,长时间的留针可以延长针灸刺激效果,积累针刺效应。
早期的穴位埋线方法是通过简单的手术方式进行的。由于没有专门的埋植器械,线体通过切埋法、扎埋法、割埋法和穿线法等方式植入穴位产生治疗效应。埋线疗法作为一种长期留针治疗方式,比留针要方便得多,因为埋线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由于早期的穴位埋线方法无论是切埋法、扎埋法、割埋法和穿线法不仅需要麻醉,而且都有较大的创伤性,即便后来许多临床医师采用穿刺针改制成埋线针进行操作,在技术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不是穴位埋线专用针具,所以临床上使用也相当不便。
一次性专用埋线针的研制成功第一次使临床上有了专用的埋线器具,可以将线体瞬间注入穴位。一次性埋线针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大大减小了对患者的创伤,避免了麻醉等复杂的步骤,降低了感染机会,杜绝了交叉感染,使穴位埋线进入到微创埋线技术时代,大大方便了临床使用及推广。埋植材料也由最初的羊肠线发展到聚乳酸-羟基乙酸(PGLA)等高分子合成材料。经过多年的发展,微创埋线的治疗范围已经发展到哮喘、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癫痫、中风偏瘫等慢性、顽固性、免疫力低下的疾病,涉及传染、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
     2 微创埋线是针灸治疗模式的重要创新
目前,临床针灸治疗模式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针刺模式:一是使用的针具为针灸针,针灸治疗的作用依赖针对穴位的局部刺激来获得;二是间歇性的刺激模式,针灸治疗基本上是每日1次或隔日1次。传统的针刺模式使得针灸学发展大大受到限制,首先,临床上患者对针刺的恐惧感限制了针灸疗法的推广应用;其次,在整个针灸治疗期间,患者必须每日到医院接受针刺治疗,因此很不方便。特别是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患者,只能选择住院治疗或放弃针灸治疗。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医学治疗模式的一次重大改进。首先,这种刺激方式是长效的,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现代药物治疗已经从短效制剂逐步发展到长效制剂,药物可以根据治疗需要持续发挥效应,避免血药浓度影响治疗效果。微创埋线通过在穴位内埋植线体的方式代替传统的间歇式针灸刺激,同样可以获得一种持续长效刺激效果。其次,埋线治疗可以使刺激长达2周甚至更长时间,患者不必每日来院治疗,因此大大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穴位埋线的长效刺激模式不仅仅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带来许多的便利,更重要的是,许多需要针灸治疗而缺乏就诊时间的患者同样可以采用穴位埋线疗法进行治疗。这样,从门诊人群来看,临床上针灸治疗的范围可以不断扩大到更多患者,而不仅仅是时间充裕的老年人群。
穴位埋线的刺激模式,还为进一步的开展穴位刺激模式与调节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穴位埋线的刺激模式和生理效应的研究可以为临床上选择适当的治疗间隔和疗程提供客观化指标,实现穴位埋线疗程选择的规范化。
      3 微创埋线的发展核心:埋植材料
微创埋线技术中更有发展前景的是埋植材料的发展。微创埋线治疗主要依赖于埋植材料对穴位一定时间的刺激,广义上来说,凡是能够对穴位产生刺激,而且对机体无害的材料均可以成为埋植用材料。一般来说,作为埋植材料应该符合以下特征:①材料首先应该是对机体无害的,不管是材料本身还是其分解产物不得对全身器官或局部有毒;②材料应该在体内被机体吸收。微创埋线所需要的是埋植材料在一定时间内的穴位刺激,随着时间的延长,材料应该可以被机体的酶分解,并排出体外;③材料产生的刺激是可以控制的,埋植材料要求有一定降解时间、刺激强度和硬度,这些特征能够通过不同的材料配方而实现;④材料尽量不含有生物蛋白,以免引起排异和感染等不良反应。目前,埋线疗法所用材料仅限于羊肠线。羊肠线主要用于外科缝合,并非特制的埋植专用线,虽然价格便宜取材方便,但是不能完全满足临床要求,例如羊肠线有可吸收性差、组织反应大和容易感染等缺点。此外,羊肠线的体内吸收速度、刺激强度也难以控制。因此,有待于根据针灸临床需要发展新的埋线材料。
PGLA是最有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微创埋线专用生物医学材料之一,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性,埋植后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被人体吸收。PGLA线体克服了传统羊肠线吸收周期短和人体排异的缺点。PGLA的化学名为聚乳酸-羟基乙酸,由9份乙交酯(PGA)和1份丙交酯(PLA)共聚而成。PGLA在体内一般经体内水解酶的作用降解,其中间产物羟基乙酸和乳酸均为体内正常糖代谢产物,PGLA最终在体内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此外,PGLA还具有刺激强度和时间可控、组织反应小、无蛋白免疫反应和吸收作用好等优点。
很显然,在微创埋植材料的发展方面,我们还有相当多的研究工作需要开展。除了制备工艺上需要满足临床降解时间和刺激强度可控的要求外,材料和组织的相互作用、起效时间和效果持续时间均需要深入研究。采用不同的穴位刺激材料,控制刺激时间和强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经穴和脏腑相关的定性甚至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埋植材料的量效关系,对不同的病症给予不同的埋植材料和刺激量,从而实现微创埋线的个体化和标准化。
      4 微创埋线的临床应用
微创埋线是针灸治疗技术的发展。早期的穴位埋线由于痛苦较大,最初仅应用于疑难杂症如脊髓灰质炎、哮喘、胃溃疡、癫痫的治疗。在发展到微创埋线阶段之后,患者接受程度提高,微创埋线可以治疗的疾病范围扩大。根据临床资料,目前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微创埋线治疗的特效病症:单独用微创埋线治疗即可取得明显疗效的疾病,包括:①消化道疾病:胃炎、胃溃疡、便秘;②局限性痛症:局限性肌筋膜炎;③妇科疾病:月经不调;④偏头痛;⑤肥胖食欲控制。微创埋线治疗有效的病症:有明显疗效,但可能需要配合药物、推拿或其他疗法,包括:哮喘、癫痫、慢性支气管炎、中风、痤疮、颈腰椎疾病、亚健康调理、肿瘤放化疗后恶心呕吐等。值得应用微创埋线治疗探索的疾病:疑难病症,目前应用较少。有待于总结经验的疾病,包括:精神疾病、高血压病、帕金森病、小儿脑瘫、皮肤病、戒毒等。
对微创埋线疗法疗效范围的划分是相对的。微创埋线临床疗效不仅与技术方法本身有关,而且与操作者临床经验和熟练程度密切相关。目前认为是显效的疾病,在将来通过技术的发展有可能是特效疾病。而不同的医师对微创埋线疗效也有不同的体会。只有在进行微创埋线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之后,才有可能对微创埋线的疗效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价和区分。
      5 微创埋线与针灸医学的标准化
微创埋线治疗的模式为针灸学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应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研究针灸作用机理是针灸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之一。针灸医学由于在操作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穴位的选择、刺激量的强弱、针刺手法的多样性、每次针刺的位置、深度差异,使得针灸研究难于获得具有重复性和继承性的研究成果。微创埋线治疗的模式尽管不能够解决上述所有问题,但是应用统一的研究材料,在确定穴位位置和深浅度的基础上可以达到操作的相对标准化和规范化。微创埋线治疗的模式采用两周(或更长时间)植入一次的治疗方式,大大减小了每日针刺之间带来的操作误差,在研究经穴脏腑相关以及临床疗效研究中有了可以进行比较的基础,从而使针灸研究结果具有了可重复性和继承性。
微创埋线的标准化使针灸治疗更加易于推广和传播。限制针灸发展的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针灸医学本身,由于经络和穴位的非可见性,以及针灸理论的模糊性,操作上的经验依赖性使针灸医学难以掌握;其次,是医者层面,由于没有可操作的理论和规范操作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往往与教材上所学习的内容大相径庭,更多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一种选穴和手法上的随意性,学习者难于迅速掌握,限制了针灸学的发展和传播;再次,是患者方面,对针具的恐惧心理和每日一次的针灸方式使相当多的患者更愿意选择药物治疗。
微创埋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之后,完全可以增强针灸治疗的可操作性。标准化的方案从理论上可以根据研究得到相对可靠的作用效果,也可以方便医者的学习和操作,以及针灸学的传播。对于患者也更易于接受长效的针灸作用方式。
     6 微创埋线医学的发展前景
虽然埋线疗法已经有40年的发展,临床研究也有许多的报道,也可以见到少量试验研究的文章,但是我们对埋线疗法的作用、疗效和机理仍然缺乏深入的研究。在疗效方面,往往还是停留在临床经验的层面上。埋线疗法究竟在什么程度上能够治疗某种疾病,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所以,对埋线治疗有效的领域和疾病进行正确定位,是当前临床上应该重点开展的工作。微创埋线的便利性和埋植材料的可控性为进行标准化的临床试验研究提供了条件。通过标准的临床试验设计,开展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研究,完全可以获得相对准确的临床治疗效果。最终能够阐明对于何种病症,微创埋线可以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哪些疾病,微创埋线技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对于哪些疾病,微创埋线技术不能作为治疗手段。
微创埋线的研究是多学科和综合性的,除了确定微创埋线在临床治疗疗效和开展基础生物学研究外,还包括了微创埋线的器材和材料生物工程学方面的系统研究,包括器械的微型化和智能化,以及适宜材料的筛选工作。
生物材料学发展与微创医学的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研制适合临床需要、改进治疗模式、减少针刺痛苦、便于患者治疗的新器具和新材料已经成为针灸发展的必然。微创埋线医学的发展也必然促进针灸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研究。埋线材料通过控制材料的成分、降解速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针灸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得针灸治疗更加易于推广应用,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可以实现研究成果的可重复性、继承性以及可比较性。因此,微创埋线在针灸学的研究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最终成为针灸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QQ在线客服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