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欢迎来到中国埋线医学网!
科研成果
技术资料:“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杨才德科研项目)
更新时间:2016-11-07 19:13:26  |  点击次数:1942次
 

“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及

IgE水平的影响

技术资料

【摘要】目的:探求以“三风穴”(风门、风市、风市前)为主穴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42例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1例。治疗组采用“三风穴”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氯雷他定治疗。结果:两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在血清IgE下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gE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其可能是通过降低患者血清总IgE水平发挥临床作用的。

荨麻疹是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风团和红斑。一般认为荨麻疹每天或几乎每天发作,持续6周或6周以上者,可诊断为慢性荨麻疹(CU),临床上约10%的急性荨麻疹患者会转变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扰。笔者近3年也研究穴位埋线治疗该疾病的临床疗效,疗效肯定,现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根据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荨麻疹患者42例,并按随机对照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埋线组)及对照组(口服西药组)每组各21例。其中治疗组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龄在14-59岁之间,平均年龄(39.26±14.78)岁,平均病程(19.52±13.49)月;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在15-62岁之间,平均年龄(43.81±15.44)岁,平均病程(18.89±12.95)月。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差异,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1   两组一般情况表

组别

性别(例)*

年龄(岁)#

病程(月)※

治疗组

9

12

39.26±14.78

19.52±13.49

对照组

10

11

43.81±15.44

18.89±12.9

注:两组在性别方面*X2检验,X2=0.47 P=0.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在性别方面具有可比性;两组在年龄方面#t检验,t=0.28p=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方面具有可比性;两组在病程方面※,t检验,t=0.15p=0.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 [1]制定:①皮肤粘膜表面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风团,皮损多呈鲜红色、苍白色或皮肤色,风团逐渐蔓延,可相互融合成片,持续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②皮疹此起彼伏,发无定处,剧烈瘙痒,退后不留痕迹;③每周发作不少于2次;④病程大于等于6周。

1.2.2中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参中医辨证分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和《中医外科学》(陈红风主编) [3]制定:①风热犯表:风团鲜红,灼热剧痒,伴有发烧、恶寒、咽喉肿痛,遇热则皮疹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②风寒束表:皮疹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舌质淡,舌苔白,脉浮紧。③胃肠湿热:风团片大、色红、瘙痒剧烈,发疹时伴院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④气血两虚:风团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夜晚或劳累时风团加重,四肢困倦,面色无华。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细弱。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者;

②年龄在14-65岁之间,每次症状发作持续时间小于等于24小时;

1个月内未曾使用过对免疫调节有影响的治疗;

④患者入选前24小时内有荨麻疹的症状和体征;

⑤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治疗组(埋线组)

取穴:取穴及学位定位参照针灸学[4],以“三风穴”为主,即风门、风市、风市前[5](风市穴向前平移三寸,与董氏奇穴之驷马中穴重合),风热犯表配曲池、血海、膈俞,风寒束表配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胃肠湿热配曲池、足三里,气血两虚配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

定位:即定体位,根据穴位不同,采用不同姿势。

定点:在一定体位下,按标准取穴定点标记。

操作方法:穴位埋线[5]取一次性无菌埋线针(内有针芯的管形针具),镊取一段约2cm长已消毒的00号羊肠线,放置在针头的前端,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的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肌层或皮下组织,针孔处覆盖创可贴。

疗程:2次为1疗程,每次间隔15日。共治疗一个疗程。

2.1.1对照组(西药组)

药物:氯雷他定,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H10970410

药物服法及疗程:每次l0mg,每天1次,睡前口服,4周为一疗程。共给药一个疗程。

给药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如出现皮疹、皮肤痉痒、恶心、呕吐等过敏反应,应及时停药,换用其他药物,并剔除该病例。药物过量的表现及处理:成人过量服用本药后,可出现嗜睡、心动过速和头痛等症状;如发生以上症状,可采取催吐、洗胃、活性炭吸附等措施。也可考虑使用盐类泻药(如硫酸钠)以阻止药物在肠道吸收。严禁使用组胺类药作为本药过量的解救药。

2.2观察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1997)和文献标准,分别从慢性荨麻疹的瘙痒程度、风团大小、风团数目、风团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等治疗前、后积分进行判断。

2.2.1临床观察指标(具体见表2

2 慢性荨麻疹临床指标观察表

积分

项目

0

1

2

3

瘙痒程度

无瘙痒

轻度瘙痒,不影响生活和工作

中度瘙痒,可忍受,对生活和工作有一定影响

重度瘙痒,不可忍受,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

风团大小

风团直径<lcm

1cm<风团直径≤3cm

风团直径>3cm

风团数目

1个≤风团数目≤10

10个<风团数目≤20

风团数目>20

风团持续时间

持续时间≤1h

1h<持续时间≤12h

持续时间>12h

发作次数

每天出现次数≤2

2次<每天出现次数≤4

每天出现次数>4

2.2.2实验室观察指标

   采用化学发光法,使用美国拜耳公司过敏源体外检测试剂盒(型号为ACS:180)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总IgE水平。(具体操作按试剂盒说明进行)  

2.3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筛选入组后治疗开始前1天进行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治疗结束后1天再次进行临床症状评分。疗效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1997)的标准[6],以疗效指数进行疗效评价。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痊愈:疗效指数≥95%

显效:60%≤疗效指数<95%

有效:30%≤疗效指数<60%

无效:疗效指数<30%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改善)/每组受试者总数

2.4统计方法

使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由专业人员对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计量资料用t检验;疗效率(等级计数资料)的分析比较,用Ridit分析;非等级率(非等级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作为检验标准。

【结果与分析】

3.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2组之间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80.95%,对照组总有效率71.42%,治疗组痊愈率及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3

3  两组疗效评定表(例)

组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1

5(23.80%)

8(38.10%)

4(19.05%)

4(19.05%)

 80.95%

对照组

21

2(9.52%)

5(23.80%)

8(38.10%)

6(28.58%)

  71.42%

注:经Ridit 分析,Z=2.03P=0.03

3.2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临床症状评分分析,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基线齐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治疗慢性荨麻疹均有效;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优于口服氯雷他定。具体见表4

4 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分;`x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组

  21

10.67±3.34*

2.90±2.26#

   8.83

  0.000

对照组

  21

10.48±3.40*

5.76±1.76#

   5.64

  0.000

注:经t检验,两组治疗前比较*t=0.18P=0.86;两组治疗后比较#t=-4.58P=0.00

3.3治疗前后实验室观察指标IgE水平比较

IgE水平分析,临床症状评分分析,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基线齐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治疗慢性荨麻疹均有效;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优于口服氯雷他定。具体见表5

5 治疗前后患者IgE水平(ug/L;`x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组

  21

   68.08±11.47*

   49.28±11.26#

   5.36

  0.000

对照组

  21

   70.00±14.10*

57.45±7.91#

   3.56

  0.001

注:经t检验,两组治疗前比较*t=0.49P=0.63;两组治疗后比较#t=-2.72P=0.01

【讨论】

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古代文献多有论述。荨麻疹虽发于皮肤、部位在肌表营卫腠理,但其发病原因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其发病原因多为:票赋不耐,腠理失密,外感风热、风寒、风湿之邪或饮食失节,过食辛辣、膏粱厚味之品,致脾胃失调,湿热困脾,化热动风或卫外不固,汗出受风或外邪久郁化热伤及阴液或平素体弱,气血不足,加之风邪外袭,郁于皮毛肌滕之间,以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正邪相搏而发疹,或者精神紧张而肝郁不舒,气血失和,风邪内伏而发病。

因此,荨麻疹虽然病因复杂,但追本求源,终归于“风”,以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而风邪致病最易兼夹其他病邪,如热、寒、湿等。当风邪突出时,则发病急骤,当本虚突出时,则反复发作,病势缠绵。

以“三风穴”为主,即风门、风市、风市前(风市穴向前平移三寸,与董氏奇穴之驷马中穴重合),风热犯表配曲池、血海、膈俞,风寒束表配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血虚风燥配血海、膈俞、足三里。

风门,又名热府,背俞,热府俞,在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胧经。风,言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风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化风上行,故名风门。本穴物质为背俞各穴传来,性湿热,与小肠经气血同性,故为手足太阳之会。

风市穴,为足少阳胆经的腧穴,位于下肢的大腿外侧部,在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简便定位法:直立,手下垂于体侧,中指尖所到处即是。风市穴名“风”,指风气、风邪也;“市”,指集市、集结也。意指该穴易为风邪集结之处,为治疗风邪的要穴,故名风市,胆经经气在此散热冷缩后化为水湿风气。风市穴主治遍身瘙痒。

风市前穴,即驷马中穴,取穴方法为: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指处向前横开三寸是穴。主治:肋痛、背痛、肺功能不全、坐骨神经痛及腰痛、肺痛、肺病、胸部被打击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聋、耳鸣、耳炎、面部神经麻痹、眼发红、哮喘、乳房疼、半身不遂、牛皮癣、皮肤病[107]。该穴治疗皮肤病,有卓效[108]

在全身十四经的穴位中有六个带字的穴位,即风池、风门、风府、秉风、翳风、风市,其共同特点都是治风效果尤为突出,故常为称之为治风六穴字穴对预防这类疾病也有一定作用。笔者采取“三风穴”来治疗荨麻疹既有治疗作用也有防范复发之意。

配穴中,曲池,又名鬼臣、阳泽,为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入,犹如水注池中,又因取穴时,屈曲其肘而得,故名曲池,属合土穴,又为十二鬼穴之一;具有清热退热、调和气血、疏风解表、通经活络、利水除湿之功。主治瘾疹、丹毒等。血海,又名血郄、百虫窝,为足太阴脾经穴,乃本经脉气所发,为脾血归聚之并善治血分病证,故名血海;具有祛风清热、调和气血之功;主治皮肤湿疹、瘾疹、湿疮、瘙痒等。足三里,又名下三里、下陵、下虚三里、鬼邪,为足阳明胃经穴、下合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又是四总穴、回阳九针穴之一,因穴在膝下三寸,胫骨外侧,两筋之间宛中,故名足三里;具有调理胃肠、理气消胀、利水消肿之效,又能化痰止咳、健脾和胃、降气平喘,还能疏通经络、和胃安眠、调和气血、强体健身,为补虚要穴,有扶正祛邪之功效。三阴交,又名承命、太阴、下之三里,为足太阴脾经穴,又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之交会穴,故命名为“三阴交”,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补脾胃、助运化、疏下焦、理肝肾,通气滞、通经络,祛风湿之功,主治湿疹、荨麻疹等。肺俞,为肺之背腧穴,主一身之气,腧,通“输”,有转输经气的意思。肺腧穴具有调补肺气,补虚清热的功效,主治咳嗽、气喘、咯血、骨蒸潮汗、盗汗等。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属足太阳膀胧经,主治呕吐、扼逆、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等。《备急千金药方》:“心痛如锥刀刺,气结,灸膈俞七壮。”《医学入门》云:“主胸胁心痛,痰疟,瘩癖,主一切血疾。”《循经考穴编》:“主诸血证妄行,及产后败血冲心。”

穴位理线疗法是在针灸理论指导下,将医用羊肠线理入相应穴位而产生一系列效应的治疗方法。其作用机理大致归纳为:(1)复合刺激作用:羊肠线理入机体后,15-20d即被液化、吸收,这种异体蛋自的刺激,类似组织疗法,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效应;理线后针眼皮下处的少量渗血均可增加穴位的刺激量,进一步激发经气,辅助羊肠线发挥长期效应;形成一种复杂的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防御能力,促进疾病痊愈。(2)提高机体的营养代谢:羊肠线作为一种异性蛋白,理入穴位后可使肌肉合成代谢增高,分解代谢降低,从而提高机体的营养代谢。(3)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羊肠线理入后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促进病灶部位血管增生,从而加快炎症吸收,减少渗出、粘连[92]

变态反应性荨麻疹可为IIIIII型变态反应,即体液免疫。其中多数属I型反应,又称速发型变态反应。食物引起的急性荨麻疹常在进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在I型变态反应中,过敏原(如异种动物血清或蛋白质)刺激机体产生抗体IgE,此抗体为亲细胞抗体,极易与肥大细胞(MC)结合;IgE与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血循环中嗜碱粒细胞相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时,即与结合在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表面IgE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反应的第一个效应就是引起肥大细胞膜的膜层结构稳定性改变,使其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高,钙离子进入细胞内,激活酶系统,促使其快速发生脱颗粒而释放组织胺和其他活性介质,如慢反应物质(SRSA)、激肽(KN)、乙酰胆碱(Ach)、前列腺素(PG)5-羟色胺等。使机体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从而产生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循环系统乃至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系列症状。

引起本病的化学介质主要是组胺(HA)。机体肥大细胞上有组胺特异性受体,组胺借其氨基末端与特异性受体H1,相连,或通过咪唑环附着于受体H2上。H1受体介导的重要效应是瘙痒,其他效应还包括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性增高,刺激内皮细胞释放PGE2等。H2受体介导的效应包括增加静脉通透性,增加支气管粘液分泌,松弛平滑肌,还介导多种免疫作用。另外,有实验研究表明,对人和豚鼠的过敏性刺激都可导致前列腺素(PGE2, F2, I2)的释放。PGS的活性在过敏性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如PGE2可加强组胺或激肽所产生的痛觉和瘙痒;而同时,组胺也可增强PGE2所致的血管液外渗。此外,激肽特别是缓激肽,也起一定致病作用。后者是一种肽类血管活性物质,能使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它是由激肽酶作用于血清或组织的蛋白质而生成,而激肽酶是被组胺引起的水肿等病变过程所激活。

由于肥大细胞多见于皮肤、上下呼吸道、肠道粘膜,并附着于小血管及神经周围,因此上述活性介质引起的主要病变在毛细血管。其病理改变主要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通透性增加,细胞间质水肿,平滑肌痉挛收缩,腺体分泌亢进,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产生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勃膜等一系列病理反应,如口腔、咽喉水肿,继发吞咽和呼吸困难,喘息,流涕,痉挛性腹痛,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荨麻疹的典型特征风团是因皮肤局部毛细血管、小静脉通透性增加,血浆液体外溢到周围组织所致。皮肤的红斑反应是由神经轴索反射所致,而皮肤瘙痒也是通过神经纤维介导。速发型变态反应在致敏个体经变应原刺激后,往往立即出现风团剧痒,在10-15分钟达到高峰,30-60分钟内消退。风团消退的快慢可能与局部肥大细胞组胺储存和消耗速度有关。风团消失后,其附近或它处皮肤会出现新的风团。

急性荨麻疹常合并急性感染或炎症,引起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增高,常出现全身系统症状,如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头痛,还可并发脑水肿、智力下降、轻度偏瘫、昏迷或惊厥,严重者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患者体内存有IgG自身抗体,能与高亲和力IgE受体或IgE结合,促使MC脱颗粒。II型变态反应为细胞毒反应,多在输血反应的同时伴有荨麻疹,常见于IgA缺乏者;患者接受A型血后产生IgA抗体,当再次输入A型血时即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在产生溶血反应的同时引起荨麻疹。III型变态反应为血管炎型,即抗原抗体复合物型反应,最常见的抗原是血清制剂和药物等,抗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并激活补体,产生过敏休克毒素(C3a, C5a),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介质,并趋化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荨麻疹;中性粒细胞也参与此反应,荨麻疹血管炎即为III型变态反应所致。

非免疫反应性荨麻疹是由某些物质(某些药物和食物、毒素等)进入体内,使补体C3C5分解,产生C3a, C5a等过敏毒素,或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激肽等引起。其机理有两种:①由肥大细胞直接释放剂引起,如鸦片制剂、多粘菌素B,箭毒、放射造影剂、奎宁、可卡因、蛇毒、海蜇毒素、昆虫毒素等,此类物质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而是直接作用于MC,使其脱颗粒并释放一系列化学介质。②由花生酸代谢产物引起,如阿司匹林及非类固醇抗炎制剂、苯甲酸盐等,均可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引起荨麻疹。

遗传因素也是通过免疫或非免疫机理两种形式引起荨麻疹。此外,体内的一些因素如内源性激素、乙酰胆碱代谢异常、前列腺素等,也通过上述两种机理引起荨麻疹。

无论何种方式和因素,最后都要作用于MC,使其脱颗粒并释放一系列化学介质而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渗出等形成局部水肿即荨麻疹。根据颗粒中所含中性蛋白酶的不同,MC分为两种,即MCCTMCTMCTC含有促胰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分布在皮肤和胃肠道筋膜下层,其颗粒大,呈格栅状,分泌组织胺,可合成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IgE介导的立即过敏反应中活化。MCT仅含有类胰蛋白酶,分布在肺、胃肠道粘膜,其颗粒小,分散,呈窝卷形,分泌组织胺,通过非IgE介导方式脱颗粒,主要释放已合成的介质。另外,循环中的碱性粒细胞也参与荨麻疹的发病过程,其颗粒为无定形的微粒,含缓激肽,在IgE介导的立即反应中活化,释放组织胺。

引起荨麻疹的主要介质是组织胺,皮内注射组织胺可引起典型的Lewis反应,即在注射后迅速出现第一个红斑,约半分钟在第一个红斑周围出现第二个红斑(即轴索反应),在1.5分钟后出现典型局部水肿即风团,同时伴有剧烈瘙痒,此种变化和临床上见到的荨麻疹改变相似。介质发挥效应必须与细胞受体,尤其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受体相结合;己知组织胺受体有三种,三种受体的作用有所不同,H1可使皮肤潮红、起风团、支气管收缩、内脏平滑肌收缩、粘液分泌增加、低血压、心律不齐等;H2能使胃液分泌增加、支气管扩张、粘液分泌增加、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心律不齐等;H3能抑制组织胺的合成和释放,抑制神经传导介质的释放[109]

通过本研究,治疗组治愈率23.80%,总有效率80.95,对照组治愈率9.52%,总有效率71.4%,在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这说明以“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不仅临床疗效肯定,而且疗效优于口服氯雷他定。通过实验室数据表明,埋线疗法对降低患者血浆IgE水平,也优于对照组,这表明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理可能与抑制了IgE释放,减少了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阻断了变态反应的途径,而到达治疗该病的目的。但是,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制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QQ在线客服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